清和_第433章(2/2)
若不是天子发话,兴宁伯和大宁杂造局怕是没有安生日子过了。
魏国公,成国公,信安伯,武阳侯,加上各边镇守,知道千里眼的用途,就是抢,也要抢来一个、“兴宁伯为何不多造几支?只这些,如何不让人心急?”
孟清和也很无奈。
他压根没想玩什么饥饿销售,全因条件所限,制造单筒望远镜的材料和人工都需要相当大的成本。水晶镜片都是工匠手工打磨,没有机器,也没有成熟的技术,一切只能靠工匠自己摸索,能赶在郑和出海前做出成品,已经让孟清和十足惊叹。
毕竟,他不是工科出身,望远镜的用处他知道,至于凹透镜凸透镜,测距对焦,小孔成像等问题,在脑子里剩下的不过几个模糊的概念,绞尽脑汁也只能对工匠说出个大概、凭借一张简陋到极点的图纸,几句模棱两可的描述,就能把单筒望远镜做出来,明朝工匠的研发精神和高超的技术,就两个字可以形容,犀利!
孟清和制造望远镜的目的是为航海,永乐帝更多联想到的是军事用途。
为技术保密,沈瑄被暂调大宁,朱高燧从开原平调宣府,朱高煦从田里走出,率领一千骑兵和三千步卒巡视宣府兴和等地。武城侯王聪与同安侯火真,更是领兵轮换在边塞遛弯,警惕鞑子的游骑和探子。
明朝在大宁等地的连番调动,很快引起了邻居的注意,闹得鞑靼大小部落首领万分紧张。
明朝想干什么?
搞冬季军事演习还是想到草原上跑马烧帐篷?
虽说鞑靼向明朝称臣纳贡,双方表明上友好了,可明难保大明天子心血来潮,突然想到草原上溜达一圈,欣赏一下塞外风光。明朝天子外出溜达,“护卫”数量绝对不会少。万一哪天气不顺,想烧几顶帐篷,麻烦可就大了。
想到多种可能,鬼力赤立刻调兵,下令鞑靼各部提高警惕。
随着鞑靼骑兵聚集,瓦剌的马哈木也紧张起来。刚消停两天,鬼力赤又想干嘛?以防万一,马哈木也开始调兵。
鞑靼瓦剌都开始调兵遣将,集结部落勇士,草原的局势顷刻间产生了变化。
兀良哈大小头目聚在一起商量,机会来了,要不要掺一脚,下脚之前是不是该向皇帝陛下做一下汇报。
得到册封的女真各部首领同样跃跃欲试,随时准备跟在兀良哈身后捡漏。这项业务,建州卫指挥使呵哈出最熟。
牵一发而动全身是什么样的概念,孟清和总算见识到了。
一系列变化,竟都是一支望远镜引起的,别说草原上的壮汉,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
只能说,太聪明,想太多,在某些时候,并不是件好事。
值得高兴的是,从二月到五月,沈瑄都要留在大宁,接替孟清和和大宁都司,掌管大宁杂造局。
在沈瑄掌管杂造局期间,制造出单筒望远镜的工匠都被迁出户籍,另外造册。
孟清和知道,等沈瑄离开大宁,这些工匠也将一起离开。好在他们都带了徒弟,师傅走了,徒弟总能留下,也算是个安慰。
不想定国公却摇头,徒弟也要一起带走。
孟清和瞪眼,“国公爷,过分了点啊。”
沈瑄挑眉,“此为皇令,瑄亦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