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页(2/2)
“改种桑苗?”贺卿意味深长地重复了一遍这四个字,抬起头看向站在面前的几位宰执,“诸位相公的意思呢?”
江南送上来的折子,那边诸多种植大户,今年有意将稻田改种桑苗。
理由也是充分的。
如今海贸已经开了,虽然官方的第一支船队尚未归来,但是这些大商人从前就暗地里做过走私的生意,自然对里头的门道十分清楚。丝绸在大楚只能卖几两银子一匹,到了海外,往往能番上三四倍,卖到十几两银子一匹。
等船队回来,丝绸的价格肯定会升,就算不出海,卖给那些有船的商人,也能赚上一笔。
既然有这么好的生意,种桑养蚕,织成丝绸往外卖,自然比种植粮食赚得多。
这也算是支持朝廷的国策,毕竟如今开船出海成本极高,每一次都要将船装满,若是没有足够多的货物,就是平白浪费了银子。见机得快的商人们,早就觑到了其中商机,如今提前做好准备,正可免除这种尴尬的情况,便是朝廷也说不出什么。
果然,刘牧川沉声道,“朝廷开海,虽是为了与海外诸国往来交流,却也有通过贸易丰盈国库之意。商船出海,则必然满载货物。我大楚所有丝绸均产于江南,不但要出海贸易,还要满足国人所需,扩大规模势在必行。如今大户主动改种桑苗,朝廷非但不能反对,还应嘉许才是。”
说到这里,他话锋一转,“可江南也是产粮之地,若是所有大户都改种桑苗,则出产十不足一。只怕接下来的两年粮食入不敷出。如此,则粮价必然上涨,普通百姓难以度日。若是风调雨顺,三两年内,不断选育良种,再加上磷肥增产,也可将这一关过了。怕只怕……天灾人祸。”
“利弊刘相都分说得明白,不知诸公可有解此难题之法?”贺卿点点头,又问。
众人均面露难色,对方找了个好理由,进退有据,朝廷就是再强项,总不能压着人家的脖子,逼着人家非得种水稻。——虽然理论上来说,百姓们种植什么应该由朝廷指导,但事实上,这一套早就已是名存实亡了。如今官府只能鼓励百姓们种植某物,却不能强制。
“除非朝廷能拿出更优厚的条件,吸引大户们种植水稻。”梁嘉之忽然道。
“梁相以为,什么样的条件算优厚?”贺卿问。
“朝廷所出磷肥,丰产效果人所共知,若是允许大户购买肥料,甚至由朝廷补贴,免费发放肥料,便可换取他们用一部分良田种植水稻。”梁嘉之道。
“也就是说,前日所议的结果,不作数了?”贺卿淡淡一瞥,问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