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她,一心修仙 > 第一百章 原是仙人戏红尘,灾从何处来(7k)

第一百章 原是仙人戏红尘,灾从何处来(7k)(5/5)

目录

谢怜心中一动。

“岷江那边莫非闹了大灾?”

船老大来了劲,压低声音,神秘兮兮的说道.

“是闹了大灾不假,我听说啊,还跟岷江那边的水神不做事有关!”。

“水神?”

谢怜和祝青青对视一眼。

后者问道。

“你说的是哪里的水神?你见过?”

或许是正在水面上行船的缘故,船老大没敢直接说,而是双手合十,对着水面念念有词的祷告了一番。

然后才回来说道。

“我怎么可能见过水神呢?反正大家都这么传,我也只是道听途说而已不过谢小姐,老何我没记错的话,你似乎就是要往岷江去的吧?难道说一点风声都没听过?”

谢怜摇了摇头。

“我是从东边来的,先前未曾出过远门,走到哪都觉得新鲜,之所以要去岷江,是因为一位朋友邀请,但先前我是没去过的,也没有听说过岷江那边的事情,左右咱们行船也闲得慌,若是可以的话,还请何兄说一说岷江的事。”

“说这个倒是不要紧,反正也不是什么秘密,但我可不敢保证事情的真实性,向我们这种在码头上讨生活的人,三教九流的见了不少,乱七八糟的谣言更是满天飞,我说你听,就当个乐子,千万别太当真。”

“我知道了。”

船老大清了清嗓子,感受到谢怜和祝青青的注视,莫名的居然有些压力。

生平还是头一回有大家闺秀和这么漂亮的姑娘这么专心的听他讲话。

他调整了一下心态,最终还是缓缓开口了。

“这事吧,要追溯的话,其实都能追溯到二三百年前了。”

“二三百年前?”

“对,就是这么的久远谢小姐,漳河你肯定知道吧,这岷江是漳河的重要支流之一,足有八百里,称得上是一条大江了,但岷江不像是漳河那么的爱闹腾,从古至今发大水的次数也不多,所以岷江两岸,都是鱼米之乡,硬说起来,比咱们兴化府要富庶得多,但就在二三百年前吧,具体的时间也不太确定,反正老人都是这么说的。”

船老大露出回忆之色。

“总之,就在那个时候,岷江忽然就变了,动不动就发大水,下雨的时间也不太确定,春天该下雨了他不下,在冬天可劲的下,弄得粮食大量减产,老百姓叫苦连天。”

“就这么折腾了十几年,岷江两岸大量的土地被破坏,老百姓只能被迫抛荒。”

“所幸那个时候的官府还可以,那个时候的皇帝老子也是个能做事的,不像是现在这位,一心就知道求仙扯远了,咱们回归正题,那个时候的官府连续换了好几任的郡守,上任后兴修水利,大建河堤,做了不少努力,但是没什么用,过了二三年,岷江又发了大水,把好不容易建起来的河堤什么的都给冲垮了。”

祝青青皱眉。

“怎么可能呢?这才几年的时间,岷江怎么会如此多变?”

谢怜却是想到了什么,露出若有所思的神色。

“岷江本是一条很安静的大江,忽然之间变得如此暴躁,会不会跟神灵有关系呢?”

船老大一拍大腿,赞叹道。

“不愧是谢小姐,就是比一般人有见识,事实上那个时候的官府也怀疑是不是冒犯到了神灵,于是搞了一次浩大的祭祀活动,不仅为岷江江神扩建了庙宇,还以三牲五畜祭祀,又请了一班道长,念了半个月的经文,写了一章奏表,送到了江中.也不知道是不是江神收到了奏表的缘故,反正从那之后的一百年,岷江又恢复了往日的太平,于是两岸的百姓纷纷回归家园种地,广宁府又变成了鱼米之乡。”

“可惜好景不长,一百年的时间过去之后,岷江又出了问题,下大雨,干旱,发大水唉,提起来就是一把眼泪。”

“一直折腾到了今天,都没有恢复过来,官府后来修过堤坝,也再次举行过祭祀仪式,但都没用了说实话,我行船到岷江的时候,我都有点心疼,您是不知道啊,大片大片的良田,就因为洪涝,已经荒废了好几十年,就说我家娃儿他娘的二舅,家里距离河岸本来还有个几十里地,按道理来说不应该受到太大的灾害才对,可就去年,连续下了四个月大雨,家里的田地都废了不说,连房子都被冲垮了,整村的人都搬走了.”

说到此时,船老大脸上露出了怜悯之色。

就连他那个粗枝大叶的媳妇也叹气连连。

都是底层的劳动人民,知道这种苦,提起来心里头都不落忍。

谢怜知道船老大只是个普通的劳动者,虽然走船多年比较外向,但毕竟没文化,组织言语的能力不强,但仍然能从他这质朴而简单的话语之中感受到岷江这些年给老百姓所带来的痛苦。

别人不知道,她哪里还不知道,岷江之中是有江神的。

漳河是乾国命脉,涉及的气数太大,所以没有人能有资格占据整条漳河,成为河神。

但岷江不一样,仅仅只是漳河的一条支流而已,过去的时候,有一头老龙就任岷江龙君。

后来老龙死去,其孙子继承位置,做了这岷江之主。

正是谢怜即将要赴的龙孙宴的主人,敖鼎。

目录
新书推荐: 八十年代渔猎日常 宿主撩精附体,反派集体沦陷 团藏:这次我想当个好人 炮灰白月光狂pua,男主们暗爽 带着红包群回八零:肥女要翻身 希腊神话:谁让他当战神的! 再嫁 我那短命的反派夫君 东京文豪:治愈?不,是致郁! NBA:篮球之王,女明星化身啦啦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