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2/2)
见小破孩胆敢在刘彻面前磨蹭,灌夫瞪圆了眼睛,隐隐有发火之势,李陵也皱起了眉,目光中闪过一丝轻视。
“谁怕苦!”郭舍人终究还有几分男儿血气,被激得梗起脖子大声应下。
小厮的命能苦过伶人?再说,反正不是卖身,大不了……大不了再逃一回!
“去将灌掌柜请来。”刘彻倒不是有意为难郭舍人,只是出于谨慎,不敢轻易相信来历不明的小孩罢了。
没了外人,刘彻才将陶罐摆到灌夫面前,说起来意:“我想让你们酒楼推广这个。”
“这是什么?九哥你就别卖关子了,我从牛车上就一直很好奇。”
“酱油。”
吐出这两个字后,刘彻便不再开口,待灌掌柜到了,让他下四碗最便宜的面汤,只要在快要出锅的时候浇上一勺罐子里的调料。
制作酱油的工艺并不复杂,主要还是要依仗黄豆君。首先将豆粉干蒸熟,收入缸中,加滚烫的热水浸泡两刻钟后,再换上清水留在缸中任其自然发酵;半个月后抽油滤出,将豆酱用布块包好,用力地将汁挤到另一个空坛里。挤出的酱汁通过稀释和高温消毒之后便是零添加的酱油了。
“面来嘞——”
伴随着小二的高声叫唤,一股浓郁的酱香扑面而来,引得食客馋虫大叫,纷纷向掌柜伙计打听那是什么吃食。
“当然是阳春面啊。”小二转向少东家那一桌的方向,吸吸鼻子。
“我的面怎么没有那么勾人的香气?你们不是缺斤少两吧?”
“怎么敢?那是我们少东家朋友自带的调料,我们酒楼里也没有。”
食客们闻言,只得摇头叹息。
“你愣着做什么?吃吃吃……”灌夫发出刺溜刺溜的吸面声。
“给、给我的?”郭舍人浑身僵硬地坐在刘彻对面,不可置信地问道。
原来不是给我的……灌掌柜伤心地站在一旁干看着。
“还有一碗,你不吃我可不客气了。”灌夫伸出罪恶之手。
郭舍人飞快地把面捧到胸前:“恩人,您会撑着的。”
“娘娘腔,我不怕。”
“恩人,我怕。”
“恩人?”李陵翻了个白眼,“听着怪寒碜的,你几岁了?”
“快十岁了吧。”郭舍人不怎么确定地说,他是孤儿,有印象的时候就被卖来卖去,谁还记得?
“竟然比我大……”李陵狠狠咬断了面条。
“那就跟我们一块叫老灌。”刘彻指指自己:“九哥。”又指指李陵:“小李。”
“是李陵!”小李将军强调。
“哦,小李。”郭舍人乖巧地打招呼,露出两个甜甜地酒窝。
“……”
感到自己被彻底遗忘的灌掌柜忍不住出声提醒自己的存在。
“公子,这醢(hǎi,第三声)倒是和鄙人见过的有所不同。”
醢就是肉剁成肉泥再发酵生成的油,醢即肉酱油之意,另有在造酱时加入动物血液的酱称为醓,如《诗经·大雅·行葺》中有一句“醓醢以荐”。虽然在周朝就有制酱的记载,但制作醢时,因在分解过程中产生大量有机酸,如各种氨基酸、乳酸、醋酸等,所以酱汁的味道是酸的,往往被当作醋用,并不是真正的酱油。使用大豆制作酱油在大约在北魏才出现,《齐民要术》内所指的“豆酱清”,可能是酱油的前身。再加上醢的制作成本高昂,只有高官贵族享受得起,寻常百姓家见都没有见过。
“还是掌柜有见识,”刘彻赞叹道,紧接着语调一转,“不过,我这可不能算是醢,醢味酸,材料与制作工艺暂时保密,姑且称之为酱油。抛开其它,且问掌柜,若是每户人家都有醢加入饭菜之中,那当如何?”
灌掌柜也是一妙人,他回答:“有滋有味。”
做出酱油的时候,刘彻相当开心,甚至不顾太子仪态叉腰长啸。
呔,贼老天!就算你把我弄到这个只有盐、梅、酒这三种常见调味品的时代,我也能活得有声有色!
味精?二十世纪才被大和民族发明出来。
辣椒?产自美洲,搬条小板凳坐等哥伦布出生吧……
孜然?又称安息茴香,十三世纪的时候有个叫马可·波罗的记载过。
……总而言之,请牢记西汉处于公元前这个事实。
一个社会发展与否,不是看统治阶级所享受到的待遇,而应该着眼于平民百姓家的生活水准。
知道科技是第一生产这句话有多正确了吧?
知道大航海时代的意义有多重要了吧?
知道张骞出使西域有多伟大了吧?
知道古代穿越有多苦逼了吧?
知道……那啥……了吧?
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苦逼的人生,敢于正视惨淡的时代。
刘彻没有别的选择,只好当勇士了。
听到刘彻合资开酱油作坊的提议,灌夫连忙摇头,道:“九哥你发句话就是了,出人出力绝无二话,老灌还能计较这点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