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1/2)
胤禩自幼因亲母的出生低下,内心其实很敏感。子以母贵母以子贵,他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尤其是皇父康熙的肯定……至于推举太子这件事,当时胤禩以为是他的出头之日到了——看,其实太子根本比不上他,只不过是沾了先皇后的光而已,他八阿哥就是要证明给皇父看,他才德兼备,是最好的储君人选。
胤禩想翻身,更想证明自己;他想让自己的母亲良妃从此抬头做人,不再受委屈;他以为得到了大臣们的支持,帝位就近在咫尺了——可是他忘了,康熙不单是一个会为儿子成才而感到开心的父亲,更是一个皇帝!
皇父皇父,皇为先,父在后。
没有哪个帝王会乐意臣子们全去支持另一个人,即使那人是他的儿子也不行!自古权势高于情,康熙并非无情,但情在他的心里,远远比不上权势、帝位……在胤禩对他没有威胁的时候,康熙可以做个好父亲;但当时康熙本就为太子痛心,又恍然察觉到胤禩的能耐和野心,自然是忍无可忍了……胤禩后来也终于明白了自己错在哪里,只可惜已然太迟,无法回头了。
当年的胤禩甫一出手便一败涂地……其实又何止他一人?康熙的心思太深,没哪个儿子真能猜透。别说是他八阿哥了,有太子和大阿哥在前,也有大将军王在后,康熙对付自己的儿子们,从来都是不留余地的。
最后是最能忍的老四上了位,胤禩虽然心有不甘,但也不得不佩服胤禛。说起来胤禩虽然恨胤禛,但他们本来就是对手,那种结局也不是不能接受,这辈子有仇报仇就是了。
但其实胤禩更恨康熙,深恨,恨极……圣祖皇帝?呵,这人至晚年时愈发喜欢揽权,他的儿子们哪个都有才,却被他几下子重手全废得差不多了——他当真有把大清的兴衰放在心上吗?他更看重的只有权,皇权!
康熙留下了一个烂摊子,国库空虚,吏治腐败,兄弟阋墙……其实胤禛即使是赢了,也没讨得什么好处。作为胤禛最大的敌人,胤禩自然也算了解他的。即使胤禩在雍正四年就死了,但他几可猜到,以雍正那种性格,说不定是顾不得享受奢靡,一辈子就那样兢兢业业累死累活了,更不定能活多少年呢……赢了吗?其实他们都输了。
他们这些夺嫡的九龙,都输给了他们的皇父,一败涂地。
胤禩知道,在康熙心里的储君人选中,他占的分量必然是很低的。不过如果能让康熙别无选择,他胤禩未必就毫无机会。
半眯着眼,胤禩静静地思考了一会儿,便入宫去给惠妃和良妃请安了。
太子很快就会被废,然而大阿哥也讨不了好处,前世大阿哥看太子被废正自狂喜时,便遭康熙严斥,谓其“秉性躁急愚钝,岂可立为皇太子”。结果胤禔自知无望承继大宝后,竟向康熙推荐胤禩,言“张明德曾相胤禩后必大贵。今钦诛胤礽,不必出自皇父之手。”
想到这里,胤禩真不知该哭该笑。他和惠妃的感情不错,和大阿哥也算一党,但随着他渐渐长大,便和大阿哥离了心。他也没想到当大阿哥落马后,竟会直接摆了他一道拉他下马,这般损人不利己的事,今世可不能重蹈覆辙。
如今胤禩也不求和大阿哥有多交好,只需和惠妃暗示彼此利益一致,不让大阿哥拖他后腿就好了。
与大阿哥胤禔稍稍拉近了一些关系,又和九弟十弟喝了几顿酒,眼看已将后半年了,胤禩也要开始布置先手了。
胤禩真正的敌人,自然是胤禛。这老四也着实厉害,他隐藏最深,忍功最高,自康熙四十七年后,胤禛便生出了夺位之心,而后多番筹谋,又不断在康熙面前加分,最终得偿所愿,这等心机手段,果然非常人所能及。
但此时朝中尚有太子,斗争还未开始,兄弟之间的关系还算缓和,彼此也没有后来那般的诸多防备——正是下手的好时机!
不错,胤禩根本不想再拖,他深知后来胤禛组建粘杆处血滴子,暗中防卫得如铁桶一般,根本没可能下手——只有趁现在把胤禛解决,才能防止以后被暗中捅刀子!
怎么解决?找人去杀了他?不可能也没必要。胤禛毕竟是堂堂皇四子,如若身死必然引起轩然大波,刺杀一事恐怕也纸里包不住火,胤禩自然不可能冒这个险。
既然不能杀……那便只有废!
只要让胤禛“出个意外”,留下残疾,那便已注定了他此生和大位无缘了。
此时太子还在,胤禛又一向比较低调,即使他受了伤变成残废,也不会引起太大风波……胤禩眼中寒光四溢,胤禛,前世你我的深仇大恨,今世总要好好清算一番!
第11章四、八阿哥胤禩
康熙四十七年的后半年发生了许多大事,对之后的历史进程影响深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