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1/2)
“那挺好的啊,不过,府学是不是很难进啊?”
有不少人,当场就问起了包拯来。
包拯和蔼地回答了大家了问题,还向他们解释开封府学将会以分斋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对于东京的百姓来说,这可稀奇了。
包拯甚至说,他们会更多的考虑到学以致用,让教师带着学生多多实践。到时候,学生还有机会参与建议开封府的政务。
日后毕业了,成绩优异,也可以选择进入开封府工作,或是留在书院任教。
这一点,他也是参考了云雁回的建议。这全然是现代性的想法了,就业率,就业率很重要。
云雁回提到,不能教出来一帮就业率低下的学生啊,尤其这可是开封府。再说了,作为一个自家的学校,也不能浪费了其职能。
而包拯提出来的,无论哪一项,对于读书人们来说可都是一个好方向。科举出头的不多,大部分读书人,能够去一些小书院、县学工作都算不错了,更何况是府学或者开封府衙。
在这样的地方,和官员接触多,机会也多多了。
一时之间,大家纷纷都想去告诉家里读书的亲朋好友了,到开封府学读书,听起来就业好像更有保障一些啊。
毕竟他们不但提供那种留任府学和进入府衙的机会,在教学方面,也以实用为主,进入治事斋,可以学到很多更为实用的知识。
还有人大喊一声:“府尊!那请问,您说有选修学科,那请问,能不能选修开封府食堂啊?”
一语既出,现场顿时安静了好一会儿。
开封府众人也纷纷愕然,呆在原地。
接着,现场就发出了更大的鼓噪声,那个不知道是谁喊出来的话,似乎开启了大家的思路。
“是啊!府尊,食堂能不能也开一个斋啊,既然种田也能开一个斋,为什么做菜不能?”
“就是,如果开了,我一定叫我儿子去考,出来之后那得多吃香!”
包拯简直哭笑不得,“诸位,不是这样……治理农田并非种地的意思……”好吧,虽然说他们也会让学生亲自去种地。
“我们虽然分治事斋,也讲究学以致用,但是归根结底,还是向学的地方。”
所以,大家就不要再做梦了……
百姓们听到包拯这样说,纷纷露出了失望的神情。
“唉,我就知道,怎么可能啊……”
“到底是谁说烹饪斋的,真是荒谬!”
“别提了,要是真开斋了,你不想去吗?”
“想有什么用,人家那菜谱,能教给你么?”
“虽然知道不可能,但还是好失望啊!”
……
云雁回站在一旁,念念有词。
公孙策今日随行,听到些许动静,凑过去捕捉到了几个词,不禁莞尔,“雁哥儿,这就起上外号了?听起来倒是有点意思,也挺符合咱们府学的方向。”
云雁回尴尬笑道:“这不都是刚刚这动静闹的。”这些人也真是脑洞大开,人家一个正经官学,还给你搞烹饪斋,你以为是新东方啊?
公孙策摇头晃脑,念叨道:“投西大街职业技术学院,嗯,越咂摸越有点意思。”
由于公孙策后来也在开封府学中教授,也正是在他的推广之下,越来越多的开封府学学子以投西大街职业技术学院为本校俗称,起先只是在学子之间流传、调侃,后来竟为东京市民广为周知,流传深远。
始作俑者云雁回表示,这可绝对不是他的本意啊!
第207章我们可能上了个假学校
未几月,开封府学人员悉数就位,教师由少数聘请人员与开封府官员担任,学生主要来自本府各县,人数大约在二百余人左右。
今年十三岁的郑凇,就是其中之一。
看名字就改知道了,郑凇是郑家的人,他是郑凌叔叔的儿子,从小就十分聪慧,年仅十三岁,就足以上大学了。
在选择学校的时候,郑凇的父母本来是想将他送入太学,那里条件毕竟是好一些。
此事郑苠本来没有意见,但是在得知开封府会开设府学之后,他却提出要郑凇去开封府学上学。
郑凇自己都有点不太愿意,他已经做好去太学的准备了。
这开封府学才刚刚设立,正在招收第一批学生,怎么比得过太学呢?
然而郑苠却很认真地说,他认为开封府学不输于太学,首先,开封府学的教师有很大一部分将会是有实际从政经验的官员,对于日后肯定是从政的郑凇来说,有很大帮助。
其次,学识上也不用担心,除了这些官员,开封府会聘请大儒不定期讲课。郑苠就从郑凌那里得知,云雁回已经死缠烂打,敲定了好多翰林日后去上课。
而开封府学将采取的教学方法,在郑苠看来也大有可取,这种方法,太学都还没有正式启用呢。
在郑苠的讲道理摆事实之下,郑凇的父母无奈,也只好同意把他送入开封府学试试看,不成再转学好了。
郑凇的父亲把郑凇送到了府学门口,在这里就不让进入了,不但是郑凇的父亲,什么人都不能带。
开封府的人是这么解释的,“一则我们这里头地方小,非但今日,日后都只能让学子进出居住,二则府尊希望培养学子自力更生的能力。”
郑凇的父亲抱怨了一会儿,只得把行李交给郑凇,由他自己进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