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九章:少梁弩(2/2)
毕竟在他看来,弩最重要的便是射程,而射程不止意味着威力,也意味着战场的主动,别说一百步的差距,就算是五十步的差距就是致命的,尤其是在单兵作战而言,因此他自然希望找到能与溪木那般的木料。
所幸他少梁国山林覆盖面积极广,占全国的六成以上,尤其是旧梁往西、元里往北,那是一片纵横数百里方圆的林塬复合地形,蛮荒程度据郑匠头所言简直不亚于楚国,有很大的可能能够找到优质的木料。
在经过三日的寻找后,李郃等人便在旧梁以西的山林中找到了包括桑木、柘木、松木在内的上百种树木,八成以上的树木连见多识广的墨家弟子都认不出来。
此时郑匠头他们便爬上树,砍下一段树枝测试弹性与韧性,将其中一部分易折、中空的树木剔除。
但即便如此,还是剩下近百种。
因此他建议李郃道:“稳妥起见,还是将这近百种树木运至旧梁做进一步的测试,只是这样会花费不小力气。”
李郃二话不说就接纳了建议:“无妨,我少梁最不缺的就是力气。”
在砍伐这些树木之前,墨家弟子严谨地记录在这些树木一切特征,包括树皮、枝叶的纹理,坐落位置等等,那份严谨让少府工匠都颇为叹服。
在对这些树木全部做下标记后,李郃吩咐狐奋先行返回旧梁,叫狐费带人前来砍伐。
大约一个半时辰后,狐费带着数百人来到了这片山林,此时李郃几人也已用斧头、锯子弄倒了七八棵树,在李郃与狐费交接后,他们一行人便扛着这七八棵树率先返回旧梁。
回到旧梁后,众人立刻开始制作弩具。
这首次的制弩全部由以郑匠头为首的少府工匠经手,墨践领着诸墨家弟子在旁观摩学习,需要时给这些少府工匠打打下手。
比如剥除树皮,将原木锯成厚木板,在这方面,墨家弟子精湛的木匠技术,亦博得了少府工匠们的赞叹。
不多时,墨践几人便将一颗不知名的树木,从原木变成了一块约一个指节厚度的木板,然后又按照少府工匠的要求,在木板上绘制弩臂的形状并将不需要的负责用刨刀铲除,然后仔细打磨光滑。
期间李郃在旁静静地看着。
他与墨践分工不同:墨践更侧重于掌握少府的制弩技术,而李郃率先想到的,则是依靠什么工具,如何更快、更好地实现量产。
而就在李郃琢磨之际,墨践等人的匠活也结束了,一把笔直的弩臂就这么呈现于众人的面前。
下一步要做的,便是将这把弩臂在两端整齐的情况下使其弯曲。
只见在李郃与许多墨家弟子的注视下,一名少府工匠小心翼翼地将一枚楔子打入弩臂的中间部分,然后将其交给郑匠头,而随即,郑匠头坐在凳子上,用膝盖顶住弩臂的后端,双手握住中间部分稍稍往外的两端,一点一点地将其掰弯。
期间,有一名少府工匠端着一盏类似油灯的工具,小心地烘烤——或者说用烟熏弩臂。
每隔一炷香工夫,郑经便放松弩臂,使其回复原来的样子,然后双手外移,继续之前的作业。
在足足半个时辰后,弩臂上所有位置都被郑经小心掰过,此时清楚可以看到,原本笔直的弩臂已呈现两端对称的弯曲,不过较常见的弩臂,弯曲仍有些不足。
此时,又有一名少府工匠仔细地在这把弩臂上刷上一层油,而郑匠头也趁着这空档喘了口气,向李郃与墨践解释了一番:“……掰时切记两手用力均匀,使两端保持平衡,否则这把弩臂不说废了,至少要花很大工夫掰正,还不如重头开始。”
李郃点点头,随即又问指着那名工匠问道:“这是在刷什么东西?是油么?”
“是油。”
郑匠头再次用讶异地目光看了眼李郃,随即便回答了李郃的疑问:“刷上油后,在火上烘烤一番,就能使油浸入弩臂内,烘干多余的湿气,易于保存,但切记烘烤时要受热均匀,否则两端不平,这把弩臂就又废了……”
说话间,那名工匠已经刷好了油,将其交给郑匠头,只见郑匠头双手掰着弩臂两端的中部,在火上来回烘烤了片刻,随即又等着弩臂凉透,反复两次后,弩臂的弯曲程度已愈发明显。
剩下的步骤反而简单了,据郑匠头所言,只需将牛角或者角片固定在弩臂的两端,然后打磨出一个小孔装弦即可。
此时另有少府工匠已经完成了弩机打造,郑匠头一边介绍,一边将弩臂与弩机两个部件组合,又装上了悬刀(扳机)、望山(后端的瞄准器),一柄弩具便制成了。
墨家弟子墨斗立即拿去城外测试,然后汇报李郃:“……射程为四百七十步。”
好家伙,这射程就已经稍稍领先于秦、魏两国目前的技术了。
在众墨家弟子向郑经等少府工匠报以惊叹之际,李郃则端着那把弩仔细观察。
在他看来,这把弩的制作与设计,还有很大改造提升空间。
7017k